2019-09-0310:10
來源: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編輯雛鷹農牧和牧原股份,前者位于河南新鄭,后者位于河南南陽。
同樣位處河南省,同樣都是養豬企業,甚至在A股上市的時間也僅差4年,但如今兩者的命運卻有了大不同。
雛鷹農牧巨額虧損、債券違約、股票即將退市;
而牧原股份的股票價格卻創出歷史新高,市值達到歷史性的1677億,在全部3680家A股上市公司中,位列第43位。
河南這兩“兄弟”,怎么就一步步走向了命運的分叉口?
1
河南養豬兩“兄弟”,命運大不同!
雛鷹于2010年9月在A股上市,牧原是2014年1月在A股上市,兩家均為自然人控股的民企,第一大股東均直接持有公司40%左右的股份。
如果以本輪豬周期的上一個頂點為研究的起始點,同時考慮年度數據可比性,我們選擇以2016年數據為基準:
雛鷹銷售生豬248萬頭、實現收入61億、凈利潤8億、資產規模170億,股票市值155億;
牧原銷售生豬311萬頭、實現收入56億、凈利潤23億、資產規模129億、股票市值134億。
從各項數據比較來看,當時兩家資產及收入規模、生豬出欄、股票市值均相差不大,所不同的是牧原的盈利能力似乎比雛鷹高出不止一個等級(這個差異似乎是日后兩家企業走向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為養豬行業的翹楚,如今“中國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巨額虧損、債券違約、股票即將退市,債券及股票投資人損失慘重,而牧原股份盡管依舊在虧損邊緣掙扎,但股票價格卻創出歷史新高,市值達到歷史性的1677億,在全部3680家A股上市公司中,市值位列第43位,已經超越上海機場、保利地產、寧德時代、招商蛇口、國泰君安等眾多大白馬。
2
專業化 VS 多元化
重資產 VS 輕資產
作為養豬行業的兩家企業,要說技術差距有多大,也不見得,同樣是在行業景氣下行的背景下苦苦掙扎,為何有的企業兩腳一蹬一命嗚呼,有的企業咬牙堅挺再創輝煌?
從商業模式看,兩家都以養豬起家,牧原的收入幾乎100%來自生豬,主業較為純粹,多年一直未有變化,而雛鷹在上市之后就加大多元化的投入力度,到2016年生豬產品銷售占比僅為35%,多元化的糧食和生鮮凍品合計占比達37%。
關于多元化,并不在存在對與錯之分,更多在于多元化與現有產業之間的協同增長,跨領域的多元化更多是九死一生。
從這個角度看,雛鷹進入生鮮凍品領域是向下游屠宰加工領域的延伸,而糧食貿易更多是養豬產業鏈中的一環,公司可能在于利用渠道、運輸優勢做大貿易量而已。這一點應該不足以成為日后兩家企業分道揚鑣的根本原因。
不過具體到養殖模式,市場熱議的兩家企業差異點在于,牧原的養殖模式是“自育自繁自養一體化”,而雛鷹養殖模式是“企業+農戶”。
前者是典型的重資產模式,需要企業資金大量沉淀在養殖生產環節,但好處在于可以控制規模、質量、環保等各種參數;
后者則是輕資產運營,延伸出“企業代建+農戶養殖”或者“農戶自建+企業回租”等多種模式,企業不需要將大量資金沉淀在養殖環節,但問題在于合作模式容易引起糾紛,以及就規模、質量、安全、衛生無法有效監控。
3
政策和報表的空子鉆不得……
兩種模式并不能說孰優孰劣,但如果有人利用這種模式,鉆政策和報表空子,行套利之實,那么最終可能會引火自焚,似乎雛鷹就是這個典型。
從2016年起雛鷹農牧報表上有三個科目出現明顯異常:
其一,預付賬款和其他應收款顯著增加,從2016年的6億持續增加至2018年中債務違約時的20億。要知道,預付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是信用研究員最不喜歡的科目。預付表明產業鏈地位弱,無議價能力,而其他應收則存在很大可能的關聯資金占用,是股東掏空公司的典型手法。
其二,其他流動資產從2016年的15億持續增加至2018年中的45億。
其他流動資產科目,在雛鷹農牧報表中一直是奇葩的存在。從公開資料看,雛鷹投資接近50億的基金投資,但它在年度報告中從未明確如實說明過基金投資的具體情況。這背后的貓膩到底是被人忽悠,還是純粹是資金往體外轉移,估計只有企業自己知道。
其三,可供出售和長投科目,從2016年的14億大幅增加至2018年中的35億。
可供和長投持續增加,則反映雛鷹在多元化和資本化道路上越走越遠。從“農業互聯網+”,到投入電子競技、沙縣小吃、入股農商行,以及各種各樣的產業基金……2016-2017年,公司投資現金流出超過100億,而那兩年的經營獲現不足20億,毫無疑問公司擴張依賴的是債務融資的支撐。
而正是上述50億的基金投資和其他的多元化投資,占用了公司本就不充裕的流動性資金,然后始于2017年的金融去杠桿,以及疊加豬周期背景下價格大幅下滑,和2018年貿易戰背景下豬飼料大幅上漲,產品端受到兩頭擠壓虧損加大,最終,在金融和產業雙重打壓下,雛鷹轟然倒下。
4
2017年能否募資,決定了兩者的命運
此外,在梳理兩家企業的報表時,不難發現一個情況:牧原股份,2015年定增募資10億后,2017年4月又定增募資30億,2018年2月又優先股募集25億,剛剛過去的2019年8月公司又定增募集50億。
2017年,對于很多民企而言是一個融資的分水嶺。我們不得不說,2017年定增30億、18年定增25億,對于當時處于景氣底部的牧原股份而言,起到的改善償債能力的作用是何其之大。這背后到底是企業前瞻性的財務安排,還是誤打誤撞的巧合?
雛鷹也曾在2017-2018年定增募資,但最終均不了了之。商業模式轉型無序多元化、各種瞎投資、審計師頻繁更換、奇葩投資收益,資本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5
雛鷹倒下的鍋,還是該“不務正業”來背
如今,經歷一輪產能釋放和自然災害(非洲豬瘟)影響,豬肉價格大落大起,剩者為王,活下來的會活的更好,死去的只是拿來當作案例。猶如當初的東特鋼,如果扛過那輪周期底部,2018年是否會賺的盆滿缽滿。
現在的牧原股份依舊在虧損邊緣,債券收益率依舊高企,不過股票投資人已經給沽出高價,1677億的市值傲視多少行業龍頭。
回過頭來,如果當初雛鷹不搞所謂“輕資產轉型”,不做互聯網+和各類型激進投資,踏踏實實養好豬,它能熬過2018年的金融去杠桿+豬周期雙重寒冬嗎?
應該還是熬不過,這種不好好做主業、熱衷資本運作、倒騰財務報表的不務正業的企業,倒掉是遲早的事情。
來源:雪球
30000+
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
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
交易額1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