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15:47
來源: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張春雷/李雋隨著我國對牛肉進口的不斷開放,未來的肉牛養殖業必將進入“全球化競爭”時代,中國的肉牛養殖業必須要逐漸彌補現在的不足之處,才能夠在未來的激烈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但是,目前中國的肉牛產業,尤其是在養殖環節,卻是積弊重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淪為擺設的“公司+農戶”
目前國內的規模化肉牛養殖企業絕大多數都處于虧損狀態,這種虧損直接導致國內絕大多數屠宰企業放棄了肉牛養殖,選擇與架子牛育肥飼養場簽訂收購合同、或者是將資金和牛舍租借給養殖戶,待育肥完成后收購肥牛,這也就是很多企業宣傳的“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
但“公司+農戶”模式又是非常不穩定的,當外購牛源特別充足行情下跌的時候,企業就會不讓簽約養殖戶的牛出欄,致使已經達到上等膘情的肥牛過渡壓欄,此時無奈的養殖戶只能將肥牛低于合同價格賣給市場,造成企業一定程度上違約,這種情況很常見,企業的信譽度受到質疑,傷心的養殖戶最終就不再與企業合作啦!此外,當長三角等地客商給出的肥牛價格較高時,養殖戶就會瞞著企業把肥牛以高價對外賣掉,雙方違約的現象都十分普遍。
在國內,一些大型肉牛屠宰企業早在10年前就開始操作“公司+農戶”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并不成功,當農民違約,企業進行訴訟會是一個非常痛苦而漫長的過程,另外當市場行情低于簽約合同價格的時候,有些企業在屠宰過程中也會毫不客氣的做手腳,壓低屠宰率造成農戶的損失,實際上,所謂的“公司+農戶”模式只能是一個過于理想化的想法,由于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博弈,很多企業強行捆綁銷售劣質的飼料和獸藥以獲得高額利潤,這給養殖戶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要想真正實現理想化的“公司+農戶”模式,其實并不容易。
自己不養牛、收牛不穩定,也就造成了屠宰企業的牛源供應不穩定;自2013年之后,整個行業牛源日漸短缺,誰手里有牛,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據了解,國內某些一線肉牛屠宰企業因為牛源問題,每年都會出現供應不足及停產現象,引起后續鮮肉缺乏等一系列問題,如果養殖環節做不到盈利,屠宰企業以后就很難在行業中立足、很難走得長遠。
隱形利益鏈條致巨虧
國內大型肉牛養殖企業的虧損并不是不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說扭虧為盈是很現實的,規模化肉牛養殖企業的巨虧是由一些隱形的利益鏈條所導致的,具體因素包括:缺乏養殖細節管理、架子牛采購失誤、缺乏成熟的生產技術體系、內部的貪污腐敗與監守自盜等多重不利因素,導致技術執行出現較大偏差,最終導致肉牛養殖環節出現嚴重虧損,甚至虧損數額遠遠高于政府補貼金額,不以養牛為實際目的之“養牛項目”結果都是得不償失。
如果一位高管、專家在他曾經管理過的每一個肉牛企業、每一個肉牛項目都是虧損的,那么你還敢期望他能夠給你帶來什么呢?在肉牛養殖行業中,大企業從業經歷、高學歷并沒有讓肉牛養殖盈利,農民養殖戶整體文化水平偏低,他們不懂先進的科學養殖技術,更沒有美國式的先進機械化,但是為什么他們卻幾乎從來都不虧損呢?因為農民是在踏踏實實的按照過日子方式經營。
在我國,由于肉牛育肥行業起步較晚,從初期的利用白酒糟等副產品養育肥牛開始,至今真正形成產業還不足20年,所以在很多方面還都不健全,包括《肉牛飼養標準》,即使我們相信它是絕對準確的,相信《肉牛飼養標準》與實踐之間是毫無誤差的。
由于現在肥牛與架子牛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倒掛,并且牛肉價格相比10年前翻了約3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把牛養得更肥、把牛養到更大的出欄重,讓每一頭牛都盡可能的生產出更多的牛肉來,要在重量方面“斤斤計較”,在經營管理細節方面更應該“斤斤計較”疏忽不得,這是現在飼養育肥牛盈利的必須條件。
回憶過去幾年的育肥活牛價格,自2013年國內開始大量進口澳洲牛羊肉,國內育肥牛價格出現了自2006年連續暴漲以來的首次下滑,2013年國內肥牛價格由13.5元/斤左右,下滑到12元/斤左右,到2017年末至2018年初價格再次恢復到13.5元/斤左右。
雖然經過幾年進口牛肉的不斷沖擊,但是由于國內牛源日益緊缺,育肥牛價格在近幾年表現一直都很穩定,而被大肆炒作的美國牛肉,會是最后一波具有代表性的沖擊力,實際上相同等級的谷飼牛肉,在美國與澳大利亞的市場售價,要比中國國產牛肉的市場售價高很多,所以目前國產牛肉價格根本就不存在明顯的下跌空間;如果不是在2013年大量放開進口澳洲牛羊肉,2013年末國內育肥牛價格早就已經突破14元/斤啦!
在架子牛育肥養殖生產中,可劃分為買、養、賣三大環節,雖然在“賣”這個環節養殖者只能隨行就市,但是在買、養兩大環節,養殖者要充分利用好自己手中的主動權,要會買牛,避免落入行業當中的“扒皮”陷阱,要知道什么是真架子牛、什么是假架子牛,不要過度傾向于選擇光鮮亮麗的好看牛,卻不知道什么樣的牛增重速度快;在飼養環節要多做試驗,仔細觀察、詳細對比,根據實踐生長效果逐漸調整,最終形成有效的成熟經驗配方;精細的做好買、養兩大環節,就可以達到在行情不好的時候不虧損,在正常行情下獲得可觀利潤,在行情好的時候獲得暴利。
不能脫離實踐的飼養標準
國內育肥牛平均出欄重由10年前的500kg至550kg,逐漸上升到了現在的600kg至700kg,甚至很多優良品種牛的出欄重達到了750kg至850kg,那么問題就出現了,看過養牛書籍的人都知道,在《肉牛飼養標準》中,營養參數最高只給到500kg的體重標準,那么體重超過500kg的肉牛從理論上到底應該怎么飼養呢?可以理解成是理論上的空白嗎?
根據生產實際需要《飼養標準》首先要建立在《飼養試驗基礎之上》,由大量飼養成功的實踐數據所得才是切合國情,具備實際指導意義的;我國自然養牛條件本就不足,與常年如呼倫貝爾大草原般的澳洲、南美洲不同,他們憑借著低廉的谷物價格優勢,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我國相比擁有比較明顯的天然優勢,但是在肉牛育肥飼養技術方面,中國的養殖水平毫不遜色,希望從政府、到科研機構、再到行業協會,能夠從實踐出發,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實用《肉牛飼養標準》,為中國肉牛產業解決真正的實際問題。
理性認識增重速度
多數飼料企業的飼料配方都是使用配方軟件“合理”設計出來的,而飼料配方軟件卻只是按照《飼養標準》中的固定數據,進行輔助計算的一款工具而已,當《飼養標準》本身都失去參考價值的時候,配方軟件設計出來的肉牛飼料產品效果會是什么樣呢?
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大地上,絕大多數的商品肉牛濃縮料、肉牛精料補充料都不具有實用性(根本沒有經過實踐去驗證過),很多的肉牛飼料生產企業都只是在單純的運作“營銷模式”,關心的只是每賣出去一噸飼料能夠賺到多少錢?至于飼料對于肉牛的增重效果如何?飼料企業自己也根本不清楚,甚至就連國內某家大型上市飼料集團公司的高級配方技術人員,都不知道自己設計出來的“肉牛濃縮料”的用量比例是多少?只是憑借虛假的廣告語“肉牛月增重100斤以上”去迎合盼??扉L養殖戶們的心理需求,用不成熟的產品加上不成熟的指導方法去欺騙養殖者,最終導致養殖虧損。
如果脫離前提條件談“增重速度”就像不考慮“馬拉松與百米賽跑”的本質區別,而單純的去談速度一樣,肉牛增重速度數值的高低,不僅僅受品種的影響,瘤胃誤差、育肥期長度、架子牛性質都是很關鍵的影響因素,要理性認識增重速度,不要對增重速度有不現實的要求,謹防受騙上當,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架子??崭惯M場最高的稱重數值出現過7天增重193斤的現象,但這完全是由瘤胃誤差造成的;經過多年實踐證實,對于“常規架子牛”育肥而言(體重250kg至350kg的架子牛),育肥期前6個月的平均月增重速度,絕對高于育肥期后6個月的平均月增重速度,這一規律是飼料與飼養方式所無法改變的,肉牛育肥后期增重速度的下降是符合一切動物生長規律的,任何動物都不可能無限的生長,當接近體重飽和值時,由于增重空間越來越小了,所以增重速度就會變慢。
30000+
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
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
交易額1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