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814:32
來源: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編輯提到山東大漢,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豪爽。而作為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劉策將這一性格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先做朋友,后做生意,劉策和他的順興源水產商行(簡稱“順興源”)逐漸在山東打響了知名度,順興源面點在當地市場的占有率更是高達70%以上,穩坐當地面點行業的頭把交椅。
劉策加入速凍食品經銷商行列是2005年,當時速凍食品行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產品品類已日漸豐富,在傳統的湯圓水餃之外,速凍面點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而劉策就選擇了面點這樣一個那時還很小的行業。
“之前,一直給人家打工,手里錢少,就想找個門檻低點的。”劉策坦言。
資金少,就意味著產品流通速度得快,不能產生貨物積壓的情況。為此,劉策在產品的選取上非常謹慎。
“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外地知名品牌搭配本地小品牌。”劉策介紹,選擇外地知名品牌一方面是為了打名氣,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證產品質量。鑒于速凍面點行業品牌林立,但尚沒有一家在全國占據絕對優勢的企業,劉策選擇的外地品牌,以南方企業為主。“南方的面點更加成熟,不論是品質還是賣相,都更好點。”
“小品牌在本地的知名度高,且價位相對較低。”劉策表示,搭配本地小品牌主要為了拉動銷量。
在這種雙重保險策略下,劉策和他領導下的順興源在速凍面點行業逐漸打響了的知名度。如今,很多速凍面點廠家想進入濟南市場,都會先拜訪下劉策。
白手起家,有過求人經歷的劉策對于來拜訪自己的人,都會熱心相待。“人家來找我,就說明看得起我。能幫他們賣點,就盡量幫忙賣點。當初,我也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
那么,能不能賣的標準是什么呢?劉策表示,首先是產品質量,只有產品質量過關,才有可能進入自己的銷售渠道。其次是要契合自己的產品結構,如果企業帶來的產品自己之前代理的有,那么就必須放棄;如果可以優化或者補充之前的產品結構,那就可以做。
以此為準繩,目前,劉策代理的速凍面點品牌涵蓋東良裕田、錦帆等十幾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伴隨著劉策經銷商業務的拓展,他很快不再滿足于單純地做一個經銷商,而是開始向上游——自創品牌方向發展。
2010年左右,在劉策的運作下,濟南市餐餐健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主要生產荷葉夾、雜糧包等速凍面點類產品。
“隨著冷鏈物流運輸的發展,速凍經銷商的生意,尤其是像我這樣的以大流通為主的經銷商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之前,很多廠家都是在一個省設一個總代,由總代來做下面的市場。可是現在,很多廠家開始直接做市,甚至是縣級市場,市級、縣級經銷商直接從廠家拿貨,這對我們的打擊是很大的。因此,如果繼續在老路上走,不做改變,最后可能真的會被淘汰。”劉策說,開發自創品牌是形勢所致。
一邊做經銷商,一邊做自主品牌,劉策表示,未來自己將會“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鑒于以速凍面點作為行業切入點,在渠道上,劉策的側重點也非常明顯,主要是流通渠道。
“剛開始是沒錢,只能走流通渠道。后來有實力進入商超的時候,發現速凍面點在商超渠道的市場不太成熟,銷量較小。因此,一直到現在,大流通都是銷量最大的渠道。”劉策解釋道。
作為占當地面點市場70%的經銷商,劉策是多家企業在山東地區的省代,其產品銷售范圍覆蓋整個山東省,影響力不容小覷。而在影響力的背后,是他為做好流通渠道默默付出的努力。
“人們都說,食品行業是良心行業。從事食品行業最怕的就是出安全問題。身為一個經銷商,我對這一點感受非常深刻。因為我直接對下游的二批商負責,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我得在廠家之前,更快地做出反應,安撫、賠償消費者,給下游經銷商解釋等等。”在劉策看來,這是一個代理商要走得長遠,必須做好的后續工作。
此外,配合下游經銷商開展促銷活動,拉動銷量,更是必不可少。“總代和下游經銷商是一體的。他賣得多,我的銷量也高。而他只有感覺你的產品賣得動,能賺錢,才愿意花力氣推廣你的產品,繼續跟你合作。”
在積極鞏固、穩定大流通渠道的同時,劉策也開拓了團餐渠道。現在濟南市多家快捷酒店,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及工廠的食堂都用的有他的速凍面點,且每天的需求量可達4000~5000箱。
“這應該是碰到了好機遇。自2011年至今,人力成本快速上升,之前很多雇傭工人制作面點的酒店都開始放棄現做,轉向速凍半成品,這讓速凍面點在餐飲酒店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劉策認為,和流通渠道的不可控性相比,餐飲渠道最大的優勢在于需求量穩定,且自己掌控終端,對于經銷商的長遠發展更有利。
看好餐飲渠道帶來的快速增長,劉策表示,未來,他將逐漸加大對餐飲酒店渠道的投入,擴大在終端的話語權。
此外,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的農村鄉廚包桌也引起了劉策的注意。“它應該算是婚宴市場的一部分,這幾年增長速度也比較快。”
現在,一談到經銷商的處境,很多人都會用“速凍食品廠家的搬運工”來形容其慘淡。然而,劉策卻在十年前,就自愿做起了速凍面點的搬運工,還甘之如飴。
2005年,劉策進入速凍面點行業時,由于廠家不是很多,在濟南專做速凍面點的經銷商也較少,因此利潤相對可觀。但是,劉策卻拋開市場形勢,給自己立了個規矩,壓縮自身利潤,讓利給下游的二批商,因而打響了在行業內的知名度。
“最初是因為客戶太少,對于行業內的一個新人來說,沒有名氣,沒有客戶資源,資金又不雄厚,只有采用薄利多銷的策略,拉攏人氣。第一批客戶幾乎都是這么來了。后來,客戶多了,很多都是老朋友,價格也沒法漲上去,于是這個規矩也就流傳了下來。”劉策回憶道。
劉策表示,除了以上原因外,薄利多銷的策略也和他銷售的渠道有關。“在流通和餐飲渠道,品牌影響力較弱,而產品質量和價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品牌的生存。只能讓利給客戶,才能提高客戶的忠誠度。”
這種薄利多銷的政策讓劉策贏得了眾多客戶的青睞。“很多客戶寧愿從劉策手里拿貨,也不愿意直接從廠家手里拿貨。”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
該業內人士解釋說,這種現象的形成,除了劉策的一箱只賺兩元錢政策外,更重要的在于劉策在產品挑選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個“把關人”的作用。“他對產品質量比較關注,經過劉策之手出去的產品,更值得信賴。”
編/梅換藝
30000+
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
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
交易額1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