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15:51
來源: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編輯冷鏈環節屢次出現感染者,秋冬來臨,如何更加科學的防疫?
文/ 半月談
今晨7:30,《半月談》官方微信公眾號平臺發表一篇題為《冷鏈裝卸工頻“中招”,怎么辦?》文章。
大連港某冷鏈企業4名工作人員新冠檢測呈陽性,為無癥狀感染者,涉事產品未流入市場
據文章描述,撰文背景是因為屢次出現冷鏈裝卸工人感染,就在文章發布當日,12月16日遼寧省衛健委通報,新增本土無病癥感染者4例,均為大連市報告。新增患者均為港口從事冷鏈貨物搬運的工作人員。
大連市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總指揮部接到報告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工作專班,組成流調、消殺、核酸檢測等12個工作組,迅速開展流行病調查、密切接觸者轉運隔離等工作。就地立即封存冷鏈貨物,涉事產品未流入市場。目前,正在對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進行全力排查并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半月談》官微指出,冷鏈裝卸工接連感染,證明防疫還有許多薄弱之處亟待提升。
風險點1:冷鏈裝卸工多位勞務外包人員,流動性大
為何冷鏈裝卸成為防疫隱患環節?半月談分析道:冷鏈裝卸工多為勞務外包人員,流動性大。天津港冷庫行業業內人士介紹,冷鏈裝卸工人大都受雇于第三方外包公司,而且當地有不少小公司以為港口各用人處提供勞力為主營業務。
11月出現確診病例的天津某冷鏈公司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確診病例裝卸工人為勞務外包公司雇傭,當問及最近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的時間,他表示“具體時間記不清了”。
首農(天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郝學志介紹:“因為管理和成本因素,幾乎沒有幾家冷庫公司自己能養得起裝卸工人,多數冷庫都會找外包公司,工人流動性較強,存在一定防疫隱患。”
風險點2:個人防護意識薄弱,“應檢盡檢”落實不到位
在疫情防控期間,雖然各大港口的勞務外包人員都穿戴防護服、口罩和護目鏡等,但工人長時間勞動會大量出汗,護目鏡易起霧,且勞作中不可避免擦汗、擦拭護目鏡或整理口罩。
同時隨著防疫形勢的好轉,不少工人都逐漸放松警惕,天津某冷庫負責人說:“勞務外包的裝卸工人計件發工資,在之前防疫形勢較好的情況下,普遍防疫意識較弱。”
而且有些港口和企業并未按照政策要求對冷鏈產品“應檢盡檢”,比如按照廈門市規定,接觸進口冷凍食品的司機、裝卸工等企業工作人員需按照每周一次的頻率進行核酸檢測,檢測費用由財政統一列支。
但是記者調查中發現,部分企業存在“員工未消殺進入清潔區”、“工作服與普通衣物混置”、“出庫車輛未進行消毒作業”等問題。更有甚者,冷鏈從業人員核酸檢測記錄查詢不到。
《半月談》建議:冷鏈裝備更新換代,用現代科技提升防疫水平!
因此《半月談》也再次建議,不讓要口岸防疫留下真空地帶。要切實提高裝卸工自身防疫認識,同時應該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防疫,冷鏈食品裝卸裝備進行升級換代,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接觸風險,同時推廣使用紫外線燈或紫外線機器人,對凍品進行不拆包裝照射,最大限度地用現代科技提升疫情防控水平。
目前尚未出現食源性感染病例!復旦附屬醫院主任:不必為此拒絕進口冷鏈食品!
進口冷鏈食品還能安心吃嗎?需要指出的是,豬、牛、羊等動物并不會感染新冠病毒,按規定生產的相應肉制品也不會自帶病毒。但是,新冠病毒攜帶者在違規操作的情況下,有可能會污染食品或者外包裝。
截至目前,國內并沒有出現因為食用進口冷鏈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張繼明認為,“預防進口冷鏈食品的感染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不必為此拒絕進口冷鏈食品。
“首先,從正規渠道購買進口冷鏈食品。第二,盡量熟食,不要生吃。第三,買來進口冷鏈食品后,先不要打開,將其放入56度以上的溫水中浸泡半小時,這樣可以將外包裝以及內部的食品表面的病毒滅活。第四,對用過的餐具立即清洗消毒。第五,操作前戴好口罩和手套。”
進口冷鏈食品作為保證民生供應不可缺少的一環,不能簡單“一刀切”,一禁了之是懶政不負責任的體現,據鄭州市場監督管理局通知,鄭州市冷庫封庫之后,多種類凍品價格出現波動,甚至影響鮮肉價格。12月14日,記者從鄭州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為規范市場價格行為,維護市場價格秩序和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防止出現“天價肉”、跟風提價、哄抬物價、串通漲價等價格違法行為,鄭州市市場監管局提醒告誡各冷鏈及生鮮食品經營者。
30000+
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
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
交易額1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