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309:23
來源: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編輯近年來,速凍食品的高增長讓預制食品賺足了眼球。而近期的預制菜行業第一股味知香上市,以及安井食品進入預制菜領域,都讓市場對預制菜的討論愈加火熱。
因為這個已經具備2000億規模,并有望在十年內奔向6000億級的大市場,其競爭格局還未固化,未來極有可能孕育出又一批消費型大牛股。
1
預制菜,時代發展必然產物?
國內經濟發展之下,預制菜正在成為剛需?
預制菜是指經過洗、切、搭配、加工完成的菜品,采取冷凍或真空等一系列方式進行包裝保存,消費者購買后只需通過簡單烹調或直接開封即可食用,具有方便、高效、出品穩定的特點。
根據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可分為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根據包裝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散銷、小包裝、大包裝三類;根據貯運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冷藏、速凍、熱鏈、常溫四類。
對于C端的大眾消費者而言,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沒有時間去買菜、備菜,也沒有更多精力學習烹飪。但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卻讓消費者對生活品質和食品安全的需求越來越高,而外出就餐和點外賣存在諸多食品安全和衛生隱患,所以居家烹飪仍是最優解。
預制菜擁有可大幅節省做飯時間、品質較高、原材料符合健康安全需求等特點,正好切中了人們這一市場需求,因而形成了一定受眾基礎。
△圖片來源:網絡
并且,目前國內家庭結構變化,也在增加預制菜目標消費群體。
相比有小孩的家庭對菜品新鮮度要求很高而言,單身及無孩家庭對預制菜的接納度會高很多,而且正好滿足其方便快捷、避免浪費、“一人食”等需求。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已高達2.6億人,其中超過7000萬人為獨居群體,預計2021年這一群體數量將達到9200萬人,家庭結構改變會持續增加預制菜的市場需求。
而對于B端的商戶而言,高企的成本幾乎使預制菜成為了必然。
當前傳統的餐飲企業,都普遍面臨著高人工成本、高房租成本、高原材料成本、低毛利率的“三高一低”經營困境。據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我國餐飲店的平均壽命只有約500天,行業集中度低于5%,抗風險能力較差。
此背景下,餐飲業不斷通過去廚師化、去廚房化,來緩解成本壓力和提升效率。預制菜菜品標準化、作業集約化、味道穩定、飲食安全的特點,有效解決了傳統餐飲店高度依賴廚師的痛點,減少后廚面積同時大幅削減人工成本。
因此,越來越多的大規模連鎖餐飲企業,開始使用預制菜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國內有超過74%的連鎖餐飲品牌自建有中央廚房,超過半數的餐飲品牌研發預制菜產品。
對于近幾年崛起的外賣市場,其在整體餐飲行業的滲透率已達14%,且呈現持續提升趨勢。截至2020年底全國外賣用戶規模接近5億人,總計訂單量達到171.2億單,同比增長7.5%;交易規模同比增長14.8%,高達8,352億。
外賣行業快速發展同時,外賣商鋪的日子卻不好過,不僅要面臨外賣平臺抽成、平臺促銷費用及人工、房租的高成本壓力,還要滿足出餐速度的要求,因此越來越多外賣商家選擇預制菜來縮短制餐時間,增厚坪效。
就在預制菜需求日益龐大背后,冷鏈技術和“疫后宅生活”正在加速這一行業的爆發。
2
條件逐步成熟,預制菜站上風口
其實預制菜在國內推進,也曾困難重重。
預制菜是由2種以上類型農產品經多種物理加工過程,在加入調味料處理后預制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可簡單處理后即可食用。相比于一般凍品(如湯圓、水餃、丸子等),預制菜加工程度更復雜,對口味決定性更強,而且保質期相對更短,新鮮度要求更高。
中國人長期的傳統的餐飲習慣中更為偏好新鮮的食材,而“預制菜”的本質還是一種菜肴,因而消費者通常會擔心其防腐劑和口感問題。此外,我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本土化飲食文化,地域差異較大,預制菜品標準化進而全國范圍推廣難度較大。總體而言,用戶認知一度是“預制菜”發展的攔路虎。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進入,我國開始出現凈菜配送加工廠。2000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業開始涌現,好得睞、廈門綠進、味知香等半成品加工企業分別在02、04、08年成立。但由于條件不成熟,行業整體發展仍較為緩慢。
2014年之后,隨著外賣爆發式增長,B端正式步入放量期,期間料理包市場大獲收益,11年、13年、15年成立的蜀海、大希地和找食材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但是C端的大眾消費習慣,依舊沒有培養起來。而隨后的冷鏈物流發展,為預制菜行業鋪墊了爆發的基石。
近年來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市場需求的增長,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穩步上升,幫助預制菜食品的銷售半徑、業務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2020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4850億元,同比增長21.2%。
得益于冷鏈物流的發展,預制菜品的儲存時間得以大幅延長,菜品鮮度得以提升,因而預制菜行業在擴大業務輻射范圍的同時還可以降低配送成本,對預制菜行業快速發展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
2020年疫情的發生,則是為培育預制菜消費習慣提供了最佳的土壤。
2020年,因疫情阻斷了B端消費,餐廳開始主動將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賣,加上宅家消費爆發,直接催化了預制菜的消費加速。
疫情影響下,居民活動范圍受到限制,長期宅家生活激發了居民下廚熱情。與此同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在家做菜”相關作品頻出,培育了新一批預制菜的嘗鮮者。
據尼爾森今年5月在亞太區的一項調查,關于“疫情之后,你是否愿意回家吃飯”的問題,86%的中國調查者都表示有強烈的“回家吃飯”的需求。因此,疫情帶來的生活方式轉變,成為了此次預制菜行業發展的最大環境變量,推動預制菜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完成了消費普及。
根據天貓公布的十大新年貨數據,2021年預制菜的銷量同比2020年增長了16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同樣顯示,疫情期間,90%以上的受訪餐飲企業發力外賣產品,有91.6%的企業出售半成品和預包裝食品。
當前的預制菜,已經站在了一個新時代的門口,等待它的正是一個大千億級別的市場。
根據券商機構多角度的測算,當前預制菜市場規模約在2000億,2010-2020年復合增速在20%左右,其中14-19年年均復合增速達到了30%,呈現出一定的加速態勢。未來幾年我國預制菜行業年均復合增速也有望保持在20%左右,到2025年預制菜行業規模有望增長至6000億左右。
然而,這個大千億級的市場,目前競爭格局依舊處在白熱化的狀態中。
3
全產業鏈都在切入,跑馬圈地開始
目前的預制菜市場,仍在“跑馬圈地”階段。
雖然國內預制菜行業已經初具規模,但相較發達市場而言整體還較為落后。首先就是地域特征明顯,由于預制菜產品依賴冷鏈運輸,物流成本及產品新鮮度要求限制了加工企業產品配送半徑。
這意味著其在原材料采購、產品運輸方面有較大的局限性,客戶群體地理位置會相對局限,產品口味、樣式亦會受所在地理位置飲食習慣影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戶數量及范圍的擴展。
目前全國范圍內的半成品菜生產商數量眾多,市場在持續擴容。據企查查數據,截至2021年4月底,我國在業存續的預制菜相關企業共有7.19萬家。僅2020年就新注冊1.25萬家,同比增長9%。
而其中近70%以上的預制菜加工企業,仍處于小、弱、散的狀態,不少是個體工商戶和作坊式的生產加工模式,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商業經營模式。目前行業整體集中度較低,仍舊處在藍海競爭,尚未出現全國性的龍頭企業。
△圖片來源:網絡
此背景下,產業鏈各環節的大型企業,都在憑借各自優勢切入預制菜市場的潛在可能。
首先就上游的基礎農產品企業而言,其在原材料品質和渠道上具備優勢。
由于上游為基礎的生鮮、農副作物,整體分布較為分散,有實力的廠商可介入該環節,采取與農戶合作、自建農場、參控股農業子公司等形式,保證原材料品質和供應。
金龍魚、圣農、正大、新希望、國聯水產等一些上游巨頭企業,就克憑借其已有的B端渠道布局,原材料價格把控能力,冷鏈物流優勢及全國化布局的規模生產能力,占據生產預制菜產品的較大優勢。其中新希望的小酥肉年收入已經超過6億元了。
中游生產環節的玩家,主要是有含速凍食品商在內的專業預制菜廠商。
專業預制菜生產企業,其品類更為豐富,并可以根據客戶需求來研發、生產預制品,從而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目前長三角地區的預制菜企業代表,有味知香、真滋味、好得睞等一眾,其是以加盟連鎖經營模式為主。而珠三角地區企業則是以批發流通為主,主要有廚衛、三煲等。而福建的綠進食品、亞明、易太等企業,則是以B端餐飲客戶為主。
而下游的餐飲企業,與賽道內的其他企業相比,則在菜式研發上具備獨特優勢。
餐飲企業可提煉出客戶反饋較好、又容易烹飪的菜品,提交給中央廚房進行工業化研究后再進行批量化生產,從而推出更適合大眾消費的預制菜產品。
目前,西貝莜面村正售賣自有品牌的莜面魚魚、牛大骨、羊蝎子火鍋等預制菜品;廣州酒家也在外賣平臺上推出“自烹勝大廚系列”,推出預制菜產品,將廣州酒店的經典菜品進行零售化運營。
當下,預制菜行業已經具備高速發展的大部分條件,隨著相關企業陸續登上資本市場,勢必將引起更多的關注。不過,當前競爭格局尚未明朗,究竟誰能笑到最后,還需要時間給我們答案。
30000+
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
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
交易額10億